儒學大師:杜維明
祖籍廣東南海,1940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61年畢業于臺灣東海大學。后獲得哈佛—燕京獎學金赴美留學,在哈佛大學相繼取得碩士、博士學位。曾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頓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1981年始任教哈佛大學直至退休。曾擔任哈佛大學宗教研究委員會主席、東亞語言和文明系系主任。1988年獲選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1996年至2008年擔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是出任該職位的首位華裔。杜維明研究主題為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被稱為當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在眾多西方重要國際會議上,發表“文化中國”、“文明對話”、“多種文明核心價值”等學術觀點。
當代青年學者與漢學家顧彬的對話
沃爾夫岡·顧彬對于海外漢學界和現當代文學界來說,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無論是厚實的學術著作《中國詩歌史――從皇朝的開始到結束》、《20世紀中國文學史》,還是輕靈的詩集《顧彬詩選》,抑或驚人的言論“中國當代文學都是垃圾”,顧彬在中國被討論著,也討論著他人的討論;被評論著,也評論著他人的評論。
伊維德教授訪問記
伊維德(Wilt L. Idema),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教授。出生于荷蘭的達倫(Dalen),在荷蘭萊頓大學學習中國語言與文學。他先在日本札幌的北海道大學和京都的人文科學研究所以及香港的大學服務中心從事研究,1970年到1999年在萊頓大學執教。他以中國初期白話小說為博士論文的課題,于1974年在萊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于1976年被任命為中國語言與文學教授。他在萊頓大學時,曾兩度出任人文學院院長;他還出任過非西方研究中心主任。
他鄉的文學:從德國讀中國
了解一下顧彬與中國文學的情緣或許不是沒有意義的,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他對中國文學的觀點就一定正確:這只是一個德國人的觀點,它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從空間的距離上,觀照我們自己對中國文學的固有看法。
田曉菲:對海外漢學的關注“太多”了
以“少女詩人”成名,現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和世界文學為業的田曉菲,仍然最愛詩,對詩,她有著“永不饜足的胃口”,從舊詩到新詩,兼容并蓄。在華東師大,她評點當代舊體詩,給予網絡詩人相當的贊賞與肯定,認為現代舊體詩詞也應作為文學現象載入文學史;在復旦大學,她又仔細箋注了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的《登永嘉綠嶂山》。38歲的田曉菲是哈佛大學東亞系最年輕的教授,如今少了些才女的鋒芒,多了幾分學者的沉穩。
尼山論壇組委會主席許嘉璐先生訪談錄
這次論壇將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對話”,一場由中國人主辦的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皩υ挕笔鞘讓媚嵘秸搲摹昂诵脑~”。不僅如此,在時下各種各樣的“論壇”中,“對話”也將成為代表與彰顯尼山論壇的特色。作為這次論壇的發起者和領導者,您能否向我們的讀者展示一下您關于“對話”的理念。
換個口味品嘗中國文學
宇文所安本名斯蒂芬·歐文,一九四六年生于美國。一九七二年獲耶魯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隨即執教耶魯大學。 二十年后轉至哈佛,任教東亞系、比較文學系,現為詹姆斯布萊恩特柯南德特級教授,唐詩研究領域首屈一指的美國漢學家。他的著作《初唐詩》、《盛唐詩》、《追憶》、《迷樓》、《中國文論》和《他山的石頭記》已譯介到中國。
- ·翁鴻鳴:用文學的力量感知實實在在
- ·半個世紀的中國研究——訪澳大利亞
- ·索尼婭·布雷思勒與她“中國模式”
- ·翻譯牽動文學命脈 ——訪韓國著名翻
- ·鏈接中國:在澳洲研究漢學
- ·深研儒佛之道——梅約翰教授訪談
- ·翻譯與研究:站在中國文學研究的前
近期中國文化譯研網(CCTSS)與翁鴻鳴進行了一次線上對話。聚焦中印兩國文化交流,翁鴻鳴分享他的創作與翻譯經歷,介紹...
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是澳大利亞著名漢學家,早年畢業于墨爾本大學,后獲英國劍橋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澳大利亞國立...
人物簡介 索尼婭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國作家,2005年畢業于巴黎第十二大學,獲哲學與認識論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巴...
金泰成(???),韓國著名翻譯家,韓國漢聲文化硏究所所長。1959年出生于韓國首爾, 畢業于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 獲文...
鄧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蘭漢學家和翻譯家,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漢學系教授,現任《新西蘭亞洲研究雜...
梅約翰(John Makeham) ,著名漢學家,現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拉伯籌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國哲學》(M...
伊維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蘭的達倫(Dalen),在荷蘭萊頓大學學習中國語言與文學。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