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家孔飛力逝世,曾是“中國中心觀”代表人物
北京時間2016年2月15日17:40左右,漢學家魏希德(Hilde De Weerdt)在推特上發布信息稱,著名漢學家孔飛力(Philip Kuhn)逝世,享年83歲。隨后,孔飛力的學生、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學教授方德萬(Hans van de Ven)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證實了這一消息。方德萬表示,他目前在美國波士頓訪問,上周曾計劃前去拜訪,但當時就被告知恩師已經生命垂危。
孔飛力1933年9月9日出生于英國倫敦,畢業于哈佛大學,師從費正清(John Fairbank),被認為是美國第二代漢學研究的領軍人物。他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學遠東語言文化系主任,獲得過包括古根漢姆學術研究獎在內的多種學術榮譽。代表作有《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叫魂:1768年的中國妖術大恐慌》、《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故鄉:海外華人歷史的思考》等。
孔飛力影響最廣泛的著作《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孔飛力曾是“中國中心觀”的代表人物,反對的正是其導師費正清所倡導的“沖擊-反應”論。后者認為西方對中國的沖擊、中國對沖擊的反應,是19世紀以來中國歷史變化的根本內容和動力,而“中國中心觀”則強調從中國歷史內部的發展來尋找轉型變化的原因。美國學者柯文在1984年出版的《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一書中指出,孔飛力的研究幾乎體現了當時美國史學新思潮新取向的所有特點,是“一種植根在中國的而不是西方的歷史經驗之中的史學”。
孔飛力
孔飛力從20世紀60年代起致力于中國近現代政治史和制度史的研究,1990年代后轉入海外移民史研究。他的海外移民史研究所跨時間長、空間范圍大,在同類研究中實屬罕見。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中,孔飛力的中國學研究“向來以眼光獨到、識見精深、常領風氣之先而著稱”。(龔詠梅,《著名漢學家孔飛力與他的中國學研究》,社會科學報,2014年1月8日)。
文章來源:澎湃新聞
- 上一篇:斯洛文尼亞總理采拉爾來京參觀傳教士遺址
- 下一篇:烏克蘭漢學協會訪問北語
- ·索尼婭·布雷思勒與她“中國模式”
- ·翻譯牽動文學命脈 ——訪韓國著名翻
- ·鏈接中國:在澳洲研究漢學
- ·深研儒佛之道——梅約翰教授訪談
- ·翻譯與研究:站在中國文學研究的前
- ·感受中國,書寫中國 ——訪加拿大著
- ·以語言與藝術為橋梁的漢學研究
人物簡介 索尼婭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國作家,2005年畢業于巴黎第十二大學,獲哲學與認識論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巴...
金泰成(???),韓國著名翻譯家,韓國漢聲文化硏究所所長。1959年出生于韓國首爾, 畢業于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 獲文...
鄧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蘭漢學家和翻譯家,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漢學系教授,現任《新西蘭亞洲研究雜...
梅約翰(John Makeham) ,著名漢學家,現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拉伯籌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國哲學》(M...
伊維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蘭的達倫(Dalen),在荷蘭萊頓大學學習中國語言與文學。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詩人、翻譯家和油畫藝術家。早年曾就讀于蒙特利爾大學,獲文字學與語言學博士...
林西莉教授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年。瑞典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也是作家和攝影家。自20世紀70年代起便致力于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