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著名漢學家林西莉辭世
據悉,瑞典漢學家林西莉女士(Cecilia Lindqvist)于當地時間9月26日去世,享年89歲。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年。中國文化譯研網(CCTSS)會員,瑞典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也是作家和攝影家。自20世紀70年代起便致力于漢語教學并通過書籍、報紙雜志和電視節目介紹中國文化、歷史、語言和社會。除了學習中文、藝術史和歷史之外,她還學習了中國古典音樂。在1961~1962年在北京大學學習漢語期間,在北京古琴研究會師從著名古琴家王迪學習古琴。她曾多次訪問中國,著有《漢字王國》《古琴》《另一個世界:中國記憶1961-1962》等書,并兩次獲得瑞典文學最高獎“奧古斯特獎”。林西莉女士一直致力于中國文化的講授和著述,讓我們共同走進《漢風》輯刊的《以語言與藝術為橋梁的漢學研究——林西莉教授訪談錄》一文,以此來緬懷林西莉女士其人其思想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訪(采訪人:陳晨):尊敬的林西莉教授,多年來您在漢學研究和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您已經兩次獲得了“奧古斯特獎”,這次您又獲得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2016中華讀書報年度圖書十佳”。您當初是如何走上漢學研究的道路呢?當初為何選擇學習漢語、研究中國文化呢?您能詳細介紹一下您的學習與研究經歷嗎?
林西莉:一切起源于我的老師高本漢(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20世紀50年代末,我覺得我在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學習都是關于歐洲的,歐洲的文學、歐洲的藝術、歐洲的語言學。沒有一個字是關于世界其他地區的事情。沒有關于中國的、關于印度的、關于拉丁美洲的······甚至連美國的也沒有。除了知道18世紀美國擺脫歐洲獨立這件事,一天到晚說來說去都是歐洲!
在同一個時期,中國的唐詩宋詞被介紹到瑞典,我被這些詩詞的美、嚴謹、精煉和激情深深打動。當我得知高本漢教授每星期一晚上在大學講授漢語課時,我便開始去聽課。他太神奇了!非常生動、博學和專業。他對自己所講授的題材的癡情深深吸引了我。我開始考慮能否到中國去,更多地見識和學習這種豐富多彩的文化。
我越從事漢字研究,就越被現實和作為一名大學生看到的一切所吸引。我不明白,為什么在田地里要套種?為什么把開關叫“水龍頭”?為什么能住上真正的房子卻有幾百萬人執意要住窯洞?我拼命讀書,特別是技術方面的書,對于我這個有著人文背景的人來說,過去對這類書從來不感興趣。我一次又一次返回中國,以便了解更多的我不知道的東西。每一次回來,我都更接近漢字一步。
我花15年時間完成的這本書,是要使它成為一本了解漢字起源的通俗讀物,然后把它變成我的博士論文。但是我馬上意識到,這樣的論文只會有少數人閱讀。他們會專注于挑一些錯誤,不會對我介紹漢字的圖片感興趣。中國文化有著強烈的傳承性,直到今天人們在廣告、民間藝術和反映周圍日常生活現實的景象中所做的與幾千年前人們造字時完全一樣。當我弄明白這一點以后,就改變了主意。我很高興當初選擇了不寫成博士論文,而是寫給普通讀者。
在我寫《漢字王國》的15年中,參觀過很多中國的考古地點,以便能親眼看一看考古新發現,有些當然還沒有以書的形式公布。很遺憾,在上世紀70年代絕大多數地方都對我們外國人“關閉”。但是到了1980年代初,我們可以在中國旅行了,也一年比一年容易獲得許可去參觀考古地點。我在那里可以與遇到的考古人員進行交談。他們對我的興趣感到新奇,并熱心地幫助我。他們回答我提出的所有問題,并允許我當場拍照,對此我一直心存感激之情。因此我能以非常好的形式介紹漢字曾經的樣子,能更多地講述它們誕生的那個時代。在我訪問的眾多考古地點中,可以舉出的便有安陽郊外的小屯、山東省的肥城、鄭州附近的大河、西安郊外的半坡等。
我為此而感到傷心,決定竭盡全力尋找古琴歷史上的種種遺跡。既有古琴本身,也有與它相關聯的一切,比如涉及琴弦、用漆,以及幾千年中與古琴有關的很多人如蔡文姬和聶政等的命運,再有就是琴論中所反映的關于人生的各種哲理,等等。它們是圍繞著古琴所展開的一個完整的文化整體。在當時我暗想,如果500年以后有人見到我這本書,認識到這種古老的樂器是多么神奇并開始學習彈奏它,該有多好。這可能是一個幼稚的想法,但充滿了愛。
我的老師王迪總是向我講解一首琴曲怎么樣塑造人物的命運和事件,為我朗讀與琴曲相關的詩歌,由此加深了我的理解、擴大了我的知識。這種學習不僅涉及音樂本身,也有其所包含的中國文化和歷史。
管平湖有時候路過我們的辦公室,詢問我的學習情況。他經常坐在王迪的座位上,演奏我們正在練習的曲子。坐在他面前,看著他堅韌、有力的手撥動琴弦,跟隨他右手有力的擊打,及由此引起的情感波動——我被震撼了,也大大加深了對古琴音樂和古琴研究會的熱愛。
他們對音樂和樂器的執著,堅信音樂有能力幫助人類克服人生中遇到的各種困難而勇往直前,這一點深深地影響了我。他們改變了我的人生。當時我并不知道這一點,但是我感覺到,我的余生也要像他們那樣工作和生活。
印章藝術是中國經典文化中的瑰寶。不言而喻,印章在一開始體現為某種實用的價值,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印章藝術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中最高雅的藝術形式之一。上世紀60年代初,我一到中國就被它的美和寓意所吸引,后來則對它了解越多就越喜歡。1961年我從在北京琉璃廠古文化一條街工作的李文新大師那里學到了更多的關于不同質量的石料和不同印章字體的知識。很多年來,我經常到他工作的商店去,有好幾次還坐在他身邊,看著他刻印章。他會向我解釋,不同的石料適合刻不同字體——這一切都要仔細斟酌。我還從他那里購得一個漂亮的明代藍白印油盒,一直擺在我的寫字臺前。
1992年1月一位北京的朋友給我打電話,說安塞對外“開放”了。我有希望可以獲得允許訪問安塞,于是就請假立即乘車去西安,繼而去安塞!我在西安得到幾位極為友善的文化工作者的幫助。我租了一輛帶司機的吉普,隨同我去的還有西安藝術學院在校學習的一位年輕人。我在兩周時間內去了在北京參展的所有婦女居住的村莊,并從每一位藝術高超的剪紙婦女那里買了她們的剪紙作品,有一大批。以此為端倪,我計劃寫剪紙的歷史,并希望能在其中展現各地不同的形式,考訂它們與商周青銅器上金文的關系。
這些年我還收集了一大批資料,現在有3000幅剪紙,從中國各地收集來的有關剪紙的書籍摞起來有幾米高。我已經開始寫這本書,對每一張照片和每一幅畫都做了細致的研究,寫下我的發現和經歷。最近幾次去安塞是在1995年和1996年,當年我還為瑞典電視臺做了中國婦女現狀的電視節目,采訪了幾位年長的剪紙婦女。不過當時這種藝術已經開始消亡。在新時期很多掛歷上出現了漂亮的彩色照片和圖畫,讓這些年邁的婦女意識到,她們的藝術,具有簡潔表現手段、生動有趣并能美化枯燥生活的剪紙藝術,正在枯萎和消亡。
當前在商店里賣的商業化剪紙有著另外的特征,身披長長絲帶的女神在宇宙飛翔,坐落在平靜山上的堂皇廟宇,等等。它們不再表現兩只公雞斗架、一只老鼠找到了某種好吃的東西以及農民耕地等內容,可以說現在的一切都是裝飾性的,與日常生活脫節的。
70年代在瑞典教漢語的最初那幾年,我發現,當我越是深入地講解漢字的結構和早期形態,學生們就越容易理解和記憶這些漢字。尤其是當我聯系到漢字形成的那個世界,即早期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比如他們的房子、車輛、服飾、工具,還有自然環境,比如鄉村、山脈、河流、植物和動物等,學生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就會進一步加深。這樣一種講授方法,可以說是傳承了高本漢的精神。所以沒有高本漢,或者說是沒有那些令人贊嘆的關于商代和周代的考古發現,我是不可能教授瑞典學生去更好地學習漢語的,也不可能有我的這本《漢字王國》。我對這些一直心存感激!
- ·索尼婭·布雷思勒與她“中國模式”
- ·翻譯牽動文學命脈 ——訪韓國著名翻
- ·鏈接中國:在澳洲研究漢學
- ·深研儒佛之道——梅約翰教授訪談
- ·翻譯與研究:站在中國文學研究的前
- ·感受中國,書寫中國 ——訪加拿大著
- ·以語言與藝術為橋梁的漢學研究
人物簡介 索尼婭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國作家,2005年畢業于巴黎第十二大學,獲哲學與認識論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巴...
金泰成(???),韓國著名翻譯家,韓國漢聲文化硏究所所長。1959年出生于韓國首爾, 畢業于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 獲文...
鄧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蘭漢學家和翻譯家,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漢學系教授,現任《新西蘭亞洲研究雜...
梅約翰(John Makeham) ,著名漢學家,現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拉伯籌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國哲學》(M...
伊維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蘭的達倫(Dalen),在荷蘭萊頓大學學習中國語言與文學。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詩人、翻譯家和油畫藝術家。早年曾就讀于蒙特利爾大學,獲文字學與語言學博士...
林西莉教授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年。瑞典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也是作家和攝影家。自20世紀70年代起便致力于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