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羅馬尼亞駐華大使、漢學家羅明先生于7月25日去世
7月25日,據其家人在臉書發布的消息,前羅馬尼亞駐華大使、羅馬尼亞外交官協會副主席、漢學家羅明先生(Romulus Ioan Budura)于羅馬尼亞時間7月25日去世,享年90歲(1931-2021),葬禮將于27日在Cimitirul Bucurestii Noi舉行。
獲悉消息后,中羅兩國各界人士都紛紛致電其家屬,表示沉痛悼念和慰問。中國駐羅大使姜瑜在第一時間代表中國駐羅使館給其家人發唁電表達哀悼,并且在唁電中對羅明一生促進中羅友好所作突出貢獻予以高度評價。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羅馬尼亞部當日也在其官網上發布消息,稱其為中羅友誼的奠基人之一,為中羅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羅馬尼亞駐華使館在其官方網站上發表訃文表示,羅明不僅是羅馬尼亞杰出的外交家、而且還是具有國際威望的漢學家,時至今日仍受到各方的一致認可和贊賞。

——羅馬尼亞前駐華大使羅明和漢學家薩安娜

1950年冬,羅明(Romulus Budura)、薩安娜(Anna Budura)和另外三名同學無比興奮地登上了開往中國的火車?;疖噺牧_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出發,途經雅西、基輔、莫斯科、滿洲里、哈爾濱,歷時半月,終于抵達目的地——北京。在寒風中走下火車的留學生羅明或許尚未意識到,正是這次旅行,將他的一生與中國緊密聯系在一起。

羅明是羅馬尼亞前駐華大使、漢學家羅穆魯斯·揚·布杜拉的中文名字。提起留學中國,羅明回憶說,是周恩來總理的一封信改變了他的命運。1950年,羅馬尼亞領導人收到周總理來信,信中建議中國和羅馬尼亞互派留學生,以促進兩國交流。于是,羅馬尼亞政府決定選派五名學生到中國學習,羅明同后來成為他夫人的漢學家、中國近代史學家薩安娜就在其中。
經過兩年語言訓練后,1952年,羅明和薩安娜正式進入北京大學學習、生活,羅明就讀于中文系,薩安娜就讀于歷史系。在大家熱忱的鼓勵與幫助下,薩安娜克服了學習中遇到的種種困難,為成為歷史學家和漢學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中文系的羅明也在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方面達到了較深的造詣,一邊學習,一邊參與到羅馬尼亞駐華大使館的工作中。1954年,他陪同應邀來華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周年的羅馬尼亞黨政代表團,首次見到了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1955年,中國對羅馬尼亞進行友好訪問時,他還給朱德做過翻譯。羅明曾說:“我一生中最寶貴的經歷就是被派往中國完成大學學業,這讓我有幸認識了中國老一輩革命家以及新中國的領導人。”

1956年,羅明和薩安娜從北京大學畢業。“畢業證書是馬寅初校長簽發的,襯底有‘為人民服務’五個字。”薩安娜回憶說。羅明從1954年起就開始為羅馬尼亞和中國領導人做翻譯,實際上已進入羅馬尼亞外交部。薩安娜畢業后也到外交部工作,1956-1959年、1961-1964年在羅馬尼亞駐華使館任職;1964年回國,1966年起到羅共中央歷史社會和政治科學研究所工作。
走出燕園的羅明和薩安娜,懷抱對中國“第二故鄉”的無限熱愛,畢生都從事著推進中羅關系和兩國文化交流的事業,踐行著“要成為羅馬尼亞和中國之間的橋梁”的誓言。20世紀50-60年代,羅馬尼亞領導人訪華時幾乎都由羅明陪同、翻譯。面對采訪,他詳細描述了60年代初隨羅馬尼亞領導人訪華的情形,并用一張張珍貴的照片展示著兩國關系的親密無間、堅定不移,展示著兩國領導人的互敬互信。
“我無論是陪同羅馬尼亞領導人訪華,還是給訪問羅馬尼亞的中國領導人當翻譯,都是對羅中關系中一些重大事件的親歷和見證。”羅明說。在中國高層領導人中,最使他難忘的是周恩來總理:“我永遠記得,在許多招待會上,不論是以主人還是客人的身份,周恩來總理都會在與會者中轉上一圈,向每個人問候幾句。他也常常會注意到我,然后說:‘嘿,羅明,干杯!’要知道,我的外交級別在當時是享受不到這種干杯禮遇的。”
1990年.羅明就任羅馬尼亞駐華大使,更是直接參與到羅中關系的構建中,江澤民、李鵬、胡錦濤等中國領導人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外交部退休后,羅明開始從事羅中關系研究,編著羅中關系文獻集,并在羅馬尼亞科學院、電視臺和廣播電臺多次發表有關中國的報告和講話,推動羅中友好信念深入人心。薩安娜也是促進羅中文化交流的使者。
羅明夫婦的一雙兒女都出生在中國。女兒達迪亞娜,中文名字叫羅家幸;兒子揚·布杜拉,中文名字叫羅陽。姐弟倆繼承父母的事業,都為促進羅中友好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在我幼年的心目中,中國就是我的祖國,這些與我父母的影響是分不開的。”達迪亞娜回憶說。她和母親一樣,后來就讀于北京大學歷史系,更湊巧的是,她的丈夫伊斯蒂奇瓦亞也是北京大學的校友,當年曾就讀于中文系。1985年,達迪亞娜和伊斯蒂奇瓦亞被派到羅馬尼亞駐華使館負責新聞工作。2002年,伊斯蒂奇瓦亞就任羅馬尼亞駐華大使,在任八年中,不斷推動羅中對話,加強兩國政治互信。
羅陽畢業于北京語言學院(現稱北京語言大學),曾和法國留學生車玉國在侯躍文、石富寬指點下成為第一對說相聲的“老外”。他在傳播中國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50多個代表團做過翻譯,撰寫和翻譯過60多篇介紹中國和羅馬尼亞的文章,被稱為年輕的漢學家。羅陽目前供職于羅馬尼亞的廣播電視機構,他有兩個女兒,都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羅明夫婦希望兩個孫女將來也能到中國去,成為家里的第三代中國留學生。

- 上一篇:瑞典著名漢學家林西莉辭世
- 下一篇:沒有了
- ·索尼婭·布雷思勒與她“中國模式”
- ·翻譯牽動文學命脈 ——訪韓國著名翻
- ·鏈接中國:在澳洲研究漢學
- ·深研儒佛之道——梅約翰教授訪談
- ·翻譯與研究:站在中國文學研究的前
- ·感受中國,書寫中國 ——訪加拿大著
- ·以語言與藝術為橋梁的漢學研究
人物簡介 索尼婭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國作家,2005年畢業于巴黎第十二大學,獲哲學與認識論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巴...
金泰成(???),韓國著名翻譯家,韓國漢聲文化硏究所所長。1959年出生于韓國首爾, 畢業于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 獲文...
鄧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蘭漢學家和翻譯家,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漢學系教授,現任《新西蘭亞洲研究雜...
梅約翰(John Makeham) ,著名漢學家,現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拉伯籌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國哲學》(M...
伊維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蘭的達倫(Dalen),在荷蘭萊頓大學學習中國語言與文學。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詩人、翻譯家和油畫藝術家。早年曾就讀于蒙特利爾大學,獲文字學與語言學博士...
林西莉教授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生于1932年。瑞典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也是作家和攝影家。自20世紀70年代起便致力于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