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文明融通之道 構建人類普惠新文明 —— 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論探索《文明通鑒叢書》陸續出版
來源:饒宗頤文化研究院 作者:饒宗頤文化研究院 時間:2021-10-24 09:42

《文明通鑒叢書》旨在以文明整體觀,展開對不同文明體系、文明形態和文明要素的比較通鑒,找尋人類文明的融通之道,集合人類文明的優質要素,以人類的共同智慧來回應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共同挑戰?!秴矔访枥L了構建人類共通共享共惠新文明形態的愿景藍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指向作出理論闡發,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項重要理論探索。
《叢書》分輯出版,第一輯收錄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中外文化鉤沉》,饒宗頤文化研究院學術顧問、法蘭西學士院院士、世界著名漢學家汪德邁教授《中國文化探微》,饒宗頤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世界著名哲學家成中英教授《中西哲學論》,著名法國哲學家高宣揚教授《德法哲學交流史》,饒宗頤文化研究院創院院長劉洪一教授《猶太文化要義》(修訂本)等著作五種。其中,饒宗頤《中外文化鉤沉》、成中英《中西哲學論》、劉洪一《猶太文化要義》(修訂本)等三種已經上架,汪德邁《中國文化演探微》、高宣揚《德法哲學交流史》等兩種預計年內出版。
作品簡介
《中外文化鉤沉》

編輯推薦
作者簡介
《中西哲學論》

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猶太文化要義》(修訂本)

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疑問解答
問:《叢書》為何要面對“找尋人類文明的融通之道”這一重大理論問題?答:當下的信息時代對人類社會的沖擊和改變,無論廣度、深度還是不確定性及其風險,都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臨界狀態。人類幾千年延展演化下來的生存方式、生產方式、關系方式、心性狀況、價值體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在世界中的位置等等,幾乎同時出現了重大動搖和改變。一個突出的歷史吊詭呈顯在世界面前:一方面是以幾何等級加速飛奔的科技車輪,另一方面則是停滯不前甚至徘徊倒退的人性心智,以及分崩離析的思想偏執和價值背離——兩個輪子的失衡致使世界和人類生活隨時處于偏斜、失序的可能。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基因技術、生物技術、信息與數字技術等的突飛猛進,隨著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時代的到來,人的附庸化、符號化、條碼化特征越來越明顯,而人的主體性、人文性和自由意志被快速剝奪。人類一邊享用現代文明的豐裕饗宴,一邊面臨著根本性的生命戕害,這似乎不幸地昭示著人類文明的確面臨著一種“絕對性毀滅的危險”。
答:首先要以文明整體觀對人類不同文明及文明要素進行一種貫通鏡鑒,包括對人類文明的不同體系、階段、形態和價值的貫通鏡鑒;其次要以思維整合與科際貫通的方法論,突破思維方式與學科理論的邊界,對人類不同文明形態的內涵與特質進行全方位、無界限的貫通比照;其三是求同存異的通鑒策略,充分尊重不同文明的差異化傳統,尋找和建立不同文明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其四是集合不同文明要素的實現路徑,以文化互化、文化采借、文化融合等方式,集合融會異質文明的優質要素;其五是明晰構建人類普惠新文明的通鑒目標,把構建一種適應現時代要求、全人類共通共享共惠的文明新體系作為這也是文明通鑒的目標指向。但僅僅如此還不夠,還必須找到文明通鑒的機樞與鈐鍵,厘清和發掘構建人類普惠新文明的機理機制與邏輯工具。在這里,不同文明體系下的思想通約至關重要。
答:基于《叢書》編纂而全新提出“人類普惠新文明”概念,就是強調在尊重文明差異的前提下,以文明通鑒與思想通約為路徑,消融異質文明間的精神藩籬和價值抵牾,建立人類最大文明公約數,構建全人類共通共享共惠的新文明形態,從而也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指向作出了明晰的理論闡發??梢哉f,“人類普惠新文明”是“創造的綜合”,是人類共同命運前行的根本指向。從這里看,《文明通鑒叢書》是從整體上在創造中的綜合,是對 “找尋人類文明融通之道,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重要理論深化。同時,《叢書》的匯編也超越了文化、歷史、哲學、漢學等人文學科分類的局限,打破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屏障,真正運用“全方位、無界限的貫通比照”追問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文明融通之道”的根本問題。
答:請閱讀《文明通鑒叢書》總序言——劉洪一:《構建人類普惠新文明》
提取碼: 8wjg
滾動新聞/Rolling news
·波斯文版《孟子》出版發行 首次從中文翻
·找尋文明融通之道 構建人類普惠新文明 —
·卜松山《中國的美學和文學理論——從傳統
·梅約翰主編《轉識:瑜伽行派在現代中國》
·李克曼:《小魚的幸?!?/a>
·浦安迪:透過評注理解中國古代思想文化
·李白《淥水曲》在國外的流傳
·卜松山:德國漢學家的儒家情懷
·著名學者閔福德新譯《易經》最近出版
·孔佩特:《廣州十三行:中國外銷畫中的外
·曼素恩《張門才女》中譯本出版
·《一戰華工在法國》中文版北京面世
·漢學家吳芳思《留學北京》出版
·羅鵬《裸觀:關于中國現代性的反思》出版
·芮樂偉•韓森《絲綢之路新史》出版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Studies 叢書出版計劃
·重要的漢學工具書《中國歷史研究手冊》出
·漢學力作《哈佛中國史》中文版面世
·在批判性對話中彰顯英美聊齋學的特色與價
·安樂哲新著《儒學與世界文化秩序變革》出
·波斯文版《孟子》出版發行 首次從中文翻
·找尋文明融通之道 構建人類普惠新文明 —
·卜松山《中國的美學和文學理論——從傳統
·梅約翰主編《轉識:瑜伽行派在現代中國》
·李克曼:《小魚的幸?!?/a>
·浦安迪:透過評注理解中國古代思想文化
·李白《淥水曲》在國外的流傳
·卜松山:德國漢學家的儒家情懷
·著名學者閔福德新譯《易經》最近出版
·孔佩特:《廣州十三行:中國外銷畫中的外
·曼素恩《張門才女》中譯本出版
·《一戰華工在法國》中文版北京面世
·漢學家吳芳思《留學北京》出版
·羅鵬《裸觀:關于中國現代性的反思》出版
·芮樂偉•韓森《絲綢之路新史》出版
·Women and Gender in China Studies 叢書出版計劃
·重要的漢學工具書《中國歷史研究手冊》出
·漢學力作《哈佛中國史》中文版面世
·在批判性對話中彰顯英美聊齋學的特色與價
·安樂哲新著《儒學與世界文化秩序變革》出
學者訪談/Interview 更多>>
- ·翁鴻鳴:用文學的力量感知實實在在
- ·半個世紀的中國研究——訪澳大利亞
- ·索尼婭·布雷思勒與她“中國模式”
- ·翻譯牽動文學命脈 ——訪韓國著名翻
- ·鏈接中國:在澳洲研究漢學
- ·深研儒佛之道——梅約翰教授訪談
- ·翻譯與研究:站在中國文學研究的前
近期中國文化譯研網(CCTSS)與翁鴻鳴進行了一次線上對話。聚焦中印兩國文化交流,翁鴻鳴分享他的創作與翻譯經歷,介紹...
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是澳大利亞著名漢學家,早年畢業于墨爾本大學,后獲英國劍橋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澳大利亞國立...
人物簡介 索尼婭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國作家,2005年畢業于巴黎第十二大學,獲哲學與認識論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巴...
金泰成(???),韓國著名翻譯家,韓國漢聲文化硏究所所長。1959年出生于韓國首爾, 畢業于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 獲文...
鄧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蘭漢學家和翻譯家,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漢學系教授,現任《新西蘭亞洲研究雜...
梅約翰(John Makeham) ,著名漢學家,現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拉伯籌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國哲學》(M...
伊維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蘭的達倫(Dalen),在荷蘭萊頓大學學習中國語言與文學。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