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人的中國緣 | 阿蘭:《中國畫報》讓我愛上中國
來源:中國文化譯研網 作者:阿蘭 時間:2021-07-20 07:25

我和中國的浪漫故事是從《中國畫報》烏爾都語版雜志Cheen Batasveer開始的。我母親曾給我看了1970年1月的版本,當時我只有三歲半,我對這些照片十分著迷,后來我母親每個月都會買這本雜志。直到今天,我還保留著第一份。但無論是我母親還是其他人,都無法想象那本雜志20年后會給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轉折點。

1970年1月出版的《中國畫報》烏爾都語版Cheen Batasveer。這是年輕的阿蘭一生中讀過的第一本中國雜志,成為他了解中國的窗口,甚至是二十年后他人生的轉折點,為其后來深入研究、推動中巴文化交流事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切都得從頭開始。經過70多年的艱苦努力,中國不僅使全體人民擺脫了貧困,而且有能力幫助其他國家,帶領世界走向集體進步。中國在早期通過此類雜志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日新月異的發展,并向友好國家提供了幫助,比如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方面給予支持。
接下來的二十年里,我一直通過這本雜志了解中國。關于中國的發展和奮斗的畫面及故事是非常引人入勝的。
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位年輕的中國大學講師訪問巴基斯坦進行研究。在我看來,她似乎是直接從“中國畫報”出來的。一年后,我們結婚了。

圖為1997年,還在《中國畫報》烏爾都語編輯部工作的阿蘭登上長城,體驗一把“當好漢”的感覺。


阿蘭與妻兒在長城合影留念。自兒時初識《中國畫報》、年輕時認識巴塔斯維爾以來,一心向往中國的阿蘭終于實現在中國工作、定居的夢想,北京也成為了他的第二故鄉。



圖為2019年阿蘭在河北師范大學為該校師生做演講,為深入推進中巴文化交流,阿蘭向河北師范大學提出倡議,參與創建了該校“巴基斯坦研究中心”項目。
當我到達中國的時候,中國正處于一個過渡時期。在鄧小平開放政策的領導下,中國從計劃經濟轉變為更加開放的經濟。人民對繁榮的生活充滿了新的希望和夢想。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經濟危機期間,該雜志調整了業務結構,并暫停了包括烏爾都語版在內的幾種印刷版。2000年,我見證了最后一期烏爾都語版本雜志,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所熱愛的事物,我懷著沉重的心情和它告別,但我與中國、與雜志的故事仍在繼續。
- 上一篇:瑞典漢學家揚·米爾達:向西方講述中國故事
- 下一篇:杜光民:在翻譯中遇見中國
滾動新聞/Rolling news
學者訪談/Interview 更多>>
- ·半個世紀的中國研究——訪澳大利亞
- ·索尼婭·布雷思勒與她“中國模式”
- ·翻譯牽動文學命脈 ——訪韓國著名翻
- ·鏈接中國:在澳洲研究漢學
- ·深研儒佛之道——梅約翰教授訪談
- ·翻譯與研究:站在中國文學研究的前
- ·感受中國,書寫中國 ——訪加拿大著
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是澳大利亞著名漢學家,早年畢業于墨爾本大學,后獲英國劍橋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澳大利亞國立...
人物簡介 索尼婭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國作家,2005年畢業于巴黎第十二大學,獲哲學與認識論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巴...
金泰成(???),韓國著名翻譯家,韓國漢聲文化硏究所所長。1959年出生于韓國首爾, 畢業于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 獲文...
鄧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蘭漢學家和翻譯家,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漢學系教授,現任《新西蘭亞洲研究雜...
梅約翰(John Makeham) ,著名漢學家,現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拉伯籌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國哲學》(M...
伊維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蘭的達倫(Dalen),在荷蘭萊頓大學學習中國語言與文學。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詩人、翻譯家和油畫藝術家。早年曾就讀于蒙特利爾大學,獲文字學與語言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