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走向均衡的文學圖景
近些年來中國文化包括中國當代文學在海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譯介和研究日益增多。然而,作為學術交流和文化交往的海外譯介、研究,與作為權力話語和從文化政治的立場出發的海外譯介、研究,始終是交織在一起的。清醒地意識到這種區別,始終是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研究的關鍵之一。隨著中國國力增強,作為學術交流和文化交往的海外譯介、研究正在日益發展,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這使得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圖景逐漸走向均衡,而這種均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意識形態壁壘依然清晰可見的情況下,海外譯介往往會有意地選擇那些符合或可能符合譯者的意識形態及其對當代中國想象的作家作品。例如,他們往往更為偏愛那些批判當代中國的作品。簡言之,海外譯介所建構出的當代文學圖景,往往與國內有相當程度的差異,我們不能不深思這種差異背后的意識形態因素。
近些年來,盡管被動“請過去”依然盛行,但主動“走出去”也重新受到重視。不少中國文學翻譯工程或計劃正在進行,例如“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2004)、“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對外譯介工程”(2006)、“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2009)、“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2009)、“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2010)先后設立。這些項目的特點是:目的明確、計劃具體、資金充足,以制度性的力量來實踐中國當代文學的主動“走出去”。其他主動“走出去”的方式還包括:各高校海外中國研究中心的設立及系列工作,政府以基金形式資助海外機構的翻譯,國內出版代理人與海外機構的積極合作,民間翻譯的跨國合作等。
當下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與20世紀80年代之前相比,相同之處在于,兩者都試圖分享乃至掌握中國當代文學傳播的主動權。不同之處則在于,當下的主動“走出去”面臨更少意識形態壁壘,傳播方式與渠道更為多樣,同時更多地依賴文化市場的全球網絡。但更為重要的是,當下的主動“走出去”在力圖重新分享乃至掌握中國當代文學與文化傳播的主動權時,更強調這種主動權的有效性。這種有效的主動權的掌握在今天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不僅僅是硬實力的增強,同時意味著一種敘事的確立。這種敘事既有助于當代中國人確立自身的身份認同,也有助于確立當代中國在世界歷史中的位置??梢哉f,當代中國本身就是一種敘事,這正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內涵之一。中國當代文學的主動“走出去”,其目的正在于通過主動地傳播中國當代文學,掌握這種敘事的主動權,有效地建構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
主動且有效地“走出去”的日益凸顯,有力地改變了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單向度化,使文化交流更為充分、平等,也更為均衡。“請過去”和“走出去”各有所長,我們期待兩者不斷交融,產生一種更為動態與廣闊的均衡。
然而,近些年來,這種分歧正在日益彌合,海外逐漸不再追求或難以追求一種明顯區別于國內的評價標準。典型的例子是2012年瑞典文學院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莫言。莫言在20世紀90年代便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一系列作品如《紅高粱》《酒國》《豐乳肥臀》《生死疲勞》《蛙》等在國內也基本被評論家和研究者公認為一流作品。他的獲獎即使在國內讀者和研究者看來,也可以說是實至名歸。另一個典型例子是劉慈欣,在2015年劉慈欣憑《三體》第一部獲得國際科幻文學最高獎“雨果獎”之前,他早就連續八年斬獲中國科幻文學最高獎“銀河獎”,被譽為“當代中國科幻第一人”,并憑借一系列高水準的作品,尤其是《三體》三部曲贏得國內眾多科幻讀者的喜愛??梢哉f,劉慈欣獲“雨果獎”雖是意外之喜,但也實至名歸。莫言和劉慈欣的例子都表明,海外對于中國當代文學的代表性作家和“好的”作品的評價標準,正日益與國內的評價標準相融合。這種融合的原因,首先要考慮的是中國的大背景,其次是中國當代文學及其研究與海外互動交流的日益密切,再者也是對文學作品的審美回歸。
這種融合也表明,由中國作家、讀者、研究者和評論家共同努力所建構的中國當代文學的主流評價標準,正日益獲得海外的重視乃至認同,國內的主流評價標準再不會像20世紀80年代那樣受到海外壓倒性影響。這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歷經風風雨雨所結出的果實之一,也是中國文化自信、學術自信的初步體現。展望未來,相信這種融合的持續深入,必將更有助于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在被“請過去”的同時有效地“走出去”,在均衡的圖景中積極主動地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傳媒學院)
- ·半個世紀的中國研究——訪澳大利亞
- ·索尼婭·布雷思勒與她“中國模式”
- ·翻譯牽動文學命脈 ——訪韓國著名翻
- ·鏈接中國:在澳洲研究漢學
- ·深研儒佛之道——梅約翰教授訪談
- ·翻譯與研究:站在中國文學研究的前
- ·感受中國,書寫中國 ——訪加拿大著
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是澳大利亞著名漢學家,早年畢業于墨爾本大學,后獲英國劍橋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澳大利亞國立...
人物簡介 索尼婭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國作家,2005年畢業于巴黎第十二大學,獲哲學與認識論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巴...
金泰成(???),韓國著名翻譯家,韓國漢聲文化硏究所所長。1959年出生于韓國首爾, 畢業于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 獲文...
鄧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蘭漢學家和翻譯家,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漢學系教授,現任《新西蘭亞洲研究雜...
梅約翰(John Makeham) ,著名漢學家,現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拉伯籌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國哲學》(M...
伊維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蘭的達倫(Dalen),在荷蘭萊頓大學學習中國語言與文學。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詩人、翻譯家和油畫藝術家。早年曾就讀于蒙特利爾大學,獲文字學與語言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