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漢學青年學者研習營暨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漢學學術月正式啟動
來源:北京語言大學 作者:陳映錦 時間:2021-10-15 21:59
2021年10月15日,“首屆漢學青年學者研習營暨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漢學學術月”在山東、北京兩地正式啟動,當天,“一帶一路漢學研究講壇”在北語同步拉開帷幕。


張西平教授講座的主題為“當代海外漢學研究進展與展望”,對1978-2020來漢學研究的沿革發展做出了高屋建瓴而又詳盡扎實的梳理,重點從相關研究機構的成立、學術刊物的發展、海外漢學著作的翻譯與出版、當前研究的進展、對未來發展的期待與展望等五大方面進行了介紹。
張西平教授提到,季羨林、任繼愈、李學勤、袁行霈等上一代學者都非常重視海外漢學,并且努力推動海外漢學研究發展。自1977年中國第一個研究海外中國學的學術機構誕生以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語言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先后成立了獨具特色的海外漢學研究機構,為漢學學術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平臺。

張西平教授給出了進入漢學研究領域的基礎書目:總論性的研究著作如劉正先生的《海外漢學研究:漢學在20世紀東西方各國研究和發展的歷史》(2002年),何寅、許光華合著的《國外漢學史》(2002年),何培忠主編的《當代國外中國學研究》(2006年),王榮華、黃仁偉主編的《中國學研究:現狀、趨勢與意義》(2007年),在《西方漢學十六講》的基礎上,張西平教授的新作《西方漢學三十講》也即將問世。其次是區域漢學研究方面,如嚴紹璗、閻純德、侯且岸、閻國棟、仇華飛、朱政惠的成果影響很大;與北語學生關系更為密切的語言教學方面,姚小平主編的《海外漢語研究叢書》、張西平主編《西方人早期漢語學習史調查》、楊慧玲的《19世紀漢英詞典傳統:馬禮遜、衛三畏、翟理斯漢英詞典的譜系研究》,以及董海櫻《16世紀至19世紀初西人漢語研究》等都值得參考。還有很多學者從學科視角出發研究海外漢學,比如研究海外中國文論的黃卓越教授;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外傳的宋麗娟、孫軼旻;關注中國戲劇海外傳播的曹廣濤、李聲鳳;研究海外當代中國文學的季進、劉洪濤;研究海外中國哲學宗教的溫海明、李四龍、俞森林等等。通過交流互動,海外漢學與國內學術彼此發明,互相促進。

張西平教授認為,北京語言大學的漢學研究起步很早,成果厚重。以閻純德、黃卓越等教授為代表的學術團隊非常成熟,《中國文化研究》《漢學研究》《漢風》等學術刊物在海內外漢學界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學術影響,漢學研究大系蔚為大觀。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作為中國國內唯一一所以漢學為研究基礎和研究特色的科研基地,在徐寶鋒的帶領下做了大量工作,未來應該大力推動漢學研究發展,不僅要聯絡漢學家,還要培養漢學家。
懷念前輩、勉勵后學,張西平教授的講座呈現了當代漢學研究薪火相承的發展歷程和學術貢獻。黃悅教授表示一帶一路研究院將立足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為“一帶一路”倡議輸送更多優質的學術力量,通過搭建高水平國際學術平臺,致力于打造以漢學家為“思想源”的智庫。




滾動新聞/Rolling news
·中國翻譯界泰斗許淵沖逝世,享年100歲
·提升中國文化外譯的學術活力
·“漢學與人類文明”高端論壇暨漢學學科論
·烏克蘭基輔格里琴科大學成立烏首家漢學中
·海外漢學界的揚州研究
·紀念翻譯家江楓先生活動在京舉行
·中阿青年漢學論壇在成都舉行
·“漢學研究大系”專家咨詢會在北京語言大
·龍安志《尋找中國》系列圖書啟動儀式成功
·漢學||英國漢學界的“玄奘”
·林?。骸爸袊膶W在其他國家反響比較平淡
·“早期中國的書寫:在文本內外”國際論壇
·黃卓越主編《海外漢學與中國文論》陸續出
·首屆中尼文化發展翻譯與出版論壇在加德滿
·“中拉思想文化經典互譯工程”評審結果公
·關注學術的新趨勢:早期中國的書寫
·歐洲著名故事《櫻桃山公羊案》中文繪本出
·首次環球智利研討會在京成功舉辦
·2019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獲獎者座談會在京
·聽國際漢學家“云端”講述北京故事
·中國翻譯界泰斗許淵沖逝世,享年100歲
·提升中國文化外譯的學術活力
·“漢學與人類文明”高端論壇暨漢學學科論
·烏克蘭基輔格里琴科大學成立烏首家漢學中
·海外漢學界的揚州研究
·紀念翻譯家江楓先生活動在京舉行
·中阿青年漢學論壇在成都舉行
·“漢學研究大系”專家咨詢會在北京語言大
·龍安志《尋找中國》系列圖書啟動儀式成功
·漢學||英國漢學界的“玄奘”
·林?。骸爸袊膶W在其他國家反響比較平淡
·“早期中國的書寫:在文本內外”國際論壇
·黃卓越主編《海外漢學與中國文論》陸續出
·首屆中尼文化發展翻譯與出版論壇在加德滿
·“中拉思想文化經典互譯工程”評審結果公
·關注學術的新趨勢:早期中國的書寫
·歐洲著名故事《櫻桃山公羊案》中文繪本出
·首次環球智利研討會在京成功舉辦
·2019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獲獎者座談會在京
·聽國際漢學家“云端”講述北京故事
學者訪談/Interview 更多>>
- ·翁鴻鳴:用文學的力量感知實實在在
- ·半個世紀的中國研究——訪澳大利亞
- ·索尼婭·布雷思勒與她“中國模式”
- ·翻譯牽動文學命脈 ——訪韓國著名翻
- ·鏈接中國:在澳洲研究漢學
- ·深研儒佛之道——梅約翰教授訪談
- ·翻譯與研究:站在中國文學研究的前
近期中國文化譯研網(CCTSS)與翁鴻鳴進行了一次線上對話。聚焦中印兩國文化交流,翁鴻鳴分享他的創作與翻譯經歷,介紹...
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是澳大利亞著名漢學家,早年畢業于墨爾本大學,后獲英國劍橋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澳大利亞國立...
人物簡介 索尼婭布雷思勒(Sonia Bressler),法國作家,2005年畢業于巴黎第十二大學,獲哲學與認識論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巴...
金泰成(???),韓國著名翻譯家,韓國漢聲文化硏究所所長。1959年出生于韓國首爾, 畢業于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 獲文...
鄧肯(Campbell Murray Duncan),新西蘭漢學家和翻譯家,曾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漢學系教授,現任《新西蘭亞洲研究雜...
梅約翰(John Makeham) ,著名漢學家,現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拉伯籌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國哲學》(M...
伊維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蘭的達倫(Dalen),在荷蘭萊頓大學學習中國語言與文學。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